虚实篇第六(分句解释)

         本篇篇名,各本皆作"虚实",惟简本作"实虚"。按:称"虚实"已成习惯,且上篇"以投卵者虚实是也",即言"虚实"而不言"实虚",故仍之。

         本篇论述"虚"、"实"的运用与主动权的夺取保持问题。军事上的"虚",是指兵力薄弱、分散和无备,"实"是指兵力强大、集中和有备。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战争主动权的夺取和保持关系甚大,而主动权的夺取、保持则是获得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。孙子指出:如果有了这种主动权,就可以"攻而必取,守而必固", "进而不可御,退而不可追",就"能为敌之司命"。至于如何夺取和保持这种主动权,他又提出"避实而击虚"、"因形而措胜"、"以十击一"、"因敌变化而取胜"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策略原则。而要做到这一切,则需要全面准确地察知敌情,不但要"知战之地,知战之日",而且还要采取"策之"、"作之"、"形之"、"角之"等积极措施,去掌握"得失之计"、"动静之理"、"死生之地"和"有余不足之处"。总之,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去做到如上几点,这样,"胜"就不但"可知",而且也"可为"了。孙子在《形篇》中所提出的"胜可知而不可为"的论点,在这里又得到了重要的补充,从而使他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表现得异常活泼生动。

         (一) 孙子曰: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,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。故善战者,致人而不致于人。
         译文:孙子说:凡首先到达会战地点而等待敌人到来的,就主动安逸;后来到达战地而仓促应战的,就被动劳顿。所以,善于指挥作战的人,总是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。

         (二) 能使敌人自至者,利之也;能使敌人不得至者,害之也。故敌佚能劳之,饱能饥之,安能动之〔者〕,出其所(不)〔必〕趋〔也。 (趋其所不意)。
         译文:能使敌人自动来到我预设地点的,是我用小利引诱它的结果;能使敌人不得到我预设地点的,则是由于我使它感到有害的结果。所以,敌若休整良好,闲适安逸,我就设法烦而扰之,使之劳倦;敌若粮草丰足,我就设法使之饥困;敌若安守自固,我就挑而扰之使不得安宁。我之所以能做到这些,都是由于我出击的地方正是敌人必然往救的地方。

         (三) 行千里而不劳者,行于无人之地也。攻而必取者,攻其所不守也。守而必固者,守其所(不)〔必〕攻也。故善攻者,敌不知其所守;善守者,敌不知其所攻。微乎微乎,至于无形;神乎神乎,至于无声,故能为敌之司命。
         译文:军行千里而不受顿挫,是由于行进在敌人没有设防的地方。进攻必然取胜,是由于进攻敌人疏于防守的地方。防守必然牢固,是由于防守在敌人必来进攻的地方。所以,善于进攻的人,能使敌人不知如何防守;善于防守的人,则能使敌人不知如何进攻。真微妙啊,微妙得看不见形迹;真神秘啊,神秘到听不到声息。正因如此,所以才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者。

         (四) 进而不可御者,冲其虚也;退而不可追者,速而不可及也。故我欲战,敌虽高垒深沟,不得不与我战者,攻其所必救也;我不欲战,画地而守之,敌不得与我战者,乖其所之也。
         译文:发起进攻而使敌人不能抵御,是由于冲击其虚懈无备之处;主动撤离而使敌人无法追击,是由于动作迅速使它追赶不上。所以,我若想决战,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决战,是由于进攻必赴救援的地方;我不想打,即使画地自守,敌人也不得与我作战,这是由于我的行动正好和敌人的意向相反。

         (五) 故形人而我无形,则我专而敌分。我专为一,敌分为十,是以十攻其一也,则我众而敌寡;能以众击寡者,则吾之所与战者,约矣。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,不可知,则敌所备者多;敌所备者多,则吾所与战者,寡矣。故备前则后寡,备后则前寡,备左则右寡,备右则左寡,无所不备,则无所不寡。寡者,备人者也;众者,使人备己者也。
         译文:所以,示伪形于敌,而我之真形则藏而不露,这样,我方兵力即可集中在一起,而敌人的兵力则分散到各处,这样,就可以十倍的兵力去攻击敌人,从而形成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。我既做到以众击寡,那么同我作战的敌人就难于有所作为了。我与敌交战的地方,事先不可使敌人知道;敌人不知道,防备的地方就多;防备的地方多,那么同我作战的敌人就少了。所以,防备前面,后面就寡弱;防备后面,前面就寡弱;防备左边,右边就寡弱;防备右边,左边就寡弱;处处防备,就处处寡弱。之所以寡弱,就是由于防备敌人而使兵力分散所致;之所以显得众多,乃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备我所致。

         (六) 故知战之地,知战之日,则可千里而会战;不知战地,不知战日,则左不能救右,右不能救左,前不能救后,后不能救前,而况远者数十里,近者数里乎?
         译文:所以,预知交战地点,预知交战日期,就可不远千里与敌会战;但若预先不知交战地点,也不知交战日期,那就左翼不能救援右翼,右翼也不能救援左翼;前锋不能救援后卫,后卫也不能救援前锋,近者数里尚且如此,更何况远者数十里呢!

         (七) 以吾度之,越人之兵虽多,亦奚益于胜(败)哉?故曰:胜可为也,敌虽众,可使无斗。
         译文:依我分析,越国的兵虽多,又何补益于决定战争的胜败呢?所以说,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。敌人兵力虽多,也可以使其分散兵力无法与我战斗。

         (八)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, (作)〔候〕之而知动静之理,形之而知死生之地,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。
         译文:所以,通过筹划谋算,去了解敌人作战计划的得失;通过斥侯谍报,去掌握敌人的活动规律;通过展示军形,去察知敌人的虚实备虞状况;通过与敌作试探性的接触,去摸清敌人兵力的强弱。

         (九) 故形兵之极,至于无形,无形,则深间不能窥,智者不能谋。因形而错胜于众,众不能知。人皆知我所(以)胜之形,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。故其战胜不复,而应形于无穷。
         译文:所以,示形于敌至于极至,我军的真形就可以完全隐藏起来,而不露任何形迹;既藏而不露,那么,纵使潜伏极深的间谍也窥探不到我军的底细,即使再有才智的人也无计可施。由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示形原则而取胜,所以,即使将此胜利摆在众人面前,众人也不知其中之奥秘。人们可以看到我军战胜敌人的事实,但却不知我军之所以战胜敌人的道理究竟在哪里。所以,打了胜仗不要再重复老一套战法,要根据不同情况,采取不同战法,而应变无穷。

         (十) 夫兵形象水,水之(形)〔行〕避高而趋下,兵之(形)〔胜〕避实而击虚;水因地而制(流)〔行〕,兵因敌而制胜。故兵无(常)〔成〕势,(水)无(常)〔恒〕形,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故"五行"无常胜, "四时"无常位,日有短长,月有死生。
         译文:对兵形的掌握运用,其规律就像水的流动一样。水的流动,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;战争的胜利,乃是避开敌人牢固设防之处而进攻其虚懈薄弱之点。水因地势的高低而决定其流向,用兵作战则是根据不同的敌情而决定不同的制胜之策。所以,用兵作战,既无一成不变的战场态势,也无一定的作战方式,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,才可叫做用兵如神。"五行"相生相克,没有哪一个固定是胜者;"四时"推移代谢,也没有哪一个固定不变。白天有长有短,月亮则有圆有缺。
上一章 返回目录

小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。



本站内容全部为转载,全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,弘扬正能量。也希望大家都拥有健康的体魄,美好的人生。如果某些内容侵害了其他人权益,请联系站长删除-邮箱:shanshengw@126.com

www.chzx.com 在线阅读 - 免费提供聪慧在线全文在线阅读

本站全为转载作品,只是为了宣传中华传统文化,正能量让更多读者欣赏。本站为非盈利性网站,全站无任何广告,如果有弹出广告,千万不要相信

聪慧在线